研判市场变化
洞察发展趋势
2025水产品大会
11月15日,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共同主办的2025水产品大会在山东威海开幕。
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在主报告“形势洞察与产业前瞻”环节作了《国内外水产品市场变化对产销格局的影响》主题演讲,从水产品市场的变化、主要贸易品种的变化、国内市场运行情况、产销格局变化及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度解析。
崔和指出,2025年水产业正面临全球格局重构。受中美关系及国际格局演变影响,作为传统产业的渔业,国内外市场总体需求不足,增长驱动力持续弱化。行业高速规模扩张的繁华时代已经结束,进入“低增长、低投资、求稳定”的发展新阶段。
当前企业普遍采取“收缩规模、放缓步调”的经营策略。管理者们正面临“经营难度攀升、不确定性高”的复杂局面,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常感困惑与迷茫。地缘冲突持续不断,国际阵营对垒加剧,多边合作受阻,市场整体进入调整阶段。在此背景下,资源重新配置与新旧动能转换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核心主线。面对消费趋势的迭代,行业多以消费端变化为切入点,精准洞察市场动向,并以此优化生产与投入策略。
PART.01
水产品市场的变化
崔和梳理了过去30年中国水产业的发展脉络。他指出,在改革开放优越政策、良好经营环境下,中国水产业实现集群发展,成为世界上水产品经营企业数量最多、成长最快、品类最全、活跃度最高的市场主体。当前困难是前期高速发展积累问题的开始爆发,是转型升级阶段的必然坎坷,但中国具备完整产业链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,仍能汇聚全球业界的关注。
首先,从国内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化来看,分化态势较为突出。2024年出口量虽已回升至2019年水平,但呈现“量增额不增”的局面,导致多数企业利润下滑、经营承压。叠加2025年关税波动的影响,国内消费需求走弱,出口挑战更为严峻;反观进口方面,2024年进口量创新高,但进口额不增反降,低于2022-2023年水平。他分析,关税波动对进口企业影响相对有限,对出口端的冲击则更为突出。
从中国、美国和欧盟三大市场的进口情况来看,2025年上半年表现各异。三大经济体在进口量和进口额上均实现增长,但态势有所不同:中国市场量增4.6%、额增5.9%,呈现温和增长;美国市场量增9.3%、额增12.2%,因加征关税推高价格,加剧通胀,企业运营压力显著;欧盟市场量增11.2%、额增10.5%,价格有所回落,经营环境相对较好。
崔和会长,对这一格局变化受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:宏观经济有所改善、低通胀提振消费意愿、高关税下高库存预险行为、养殖成本、捕捞成本变化因素逐项释解。他预测,2025下半年至2026上半年在无混乱的关税政策干扰情况下,水产品贸易将逐步回归常态。
针对主要水产品出口国分析,2020-2025年上半年期间,中国虽保持全球水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地位,但出口复合增长率仅为3.4%,低于其他主要出口国。
PART.02
主要贸易品种的变化
对虾品类
对虾品类呈现新的贸易特征。2025年1-9月进口量无大幅起伏,价格徘徊在2023-2024年之间的水平。预计全年对虾进口量将在95-100万吨,小幅下降。从全球生产格局来看,2024年全球养殖对虾约820万吨,其中,仅前6个国家就贡献了全球70%的养殖对虾,除中国外,其他对虾主产国出口量超过其产量的50%。中国对虾进口方面,2023年中国对虾进口量大幅增长,达到117万吨,成为全球首个对虾进口量超100万吨的国家;2024年进口量105万吨;我国对虾出口方面则自2019年起下降,2025年延续下跌势头。
鳕鱼类
鳕鱼类预计2025年狭鳕进出口规模与2024年持平。当前,越南、印度尼西亚已实现对欧美市场的规模化出口。短期来看,加工再出口仍是当前主流贸易形式,同时内销市场正呈现逐年增长态势。目前,我国狭鳕年出口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,原料进口规模维持在80-90万吨。2025年,真鳕资源下降明显,捕捞配额减少,价格大幅上涨。狭鳕捕捞量增,俄、美配额充裕,但受生产成本和地缘冲突影响,导致价格上涨。特别是美国单方面制裁俄罗斯原料,推高市场价格,欧盟为满足市场供应,仍依赖进口。崔和提到,狭鳕的鱼糜制品将会成为下一个产品研发的亮点——高质品质鱼糜制品。
头足类
头足类产品2025年初因资源变动,捕捞量下降,原料供应紧张、价格拉高;下半年国际市场价格回归合理区间,9月份进口量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。其中鱿鱼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,今年我国出口量持平,内销市场持续看好。
罗非鱼
罗非鱼作为出口依赖型品种,2025年价格低位运行。其核心出口市场为美国,受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影响,美国及墨西哥市场的进口需求明显收缩。尽管其他主要出口市场在前9个月保持稳定,但原料收购价格持续走低,国际市场供应仍维持稳定。在此背景下,加工企业因成本下降而维持较好经营状况,然而养殖环节利润空间受到明显挤压,整体盈利水平偏低,会打击养殖端生产的积极性。
PART.03
国内市场运行情况
从国内水产品批发市场情况来看,2019至2025年,国内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量呈现出稳定的周期性规律。交易量在每年2月跌至谷底,自8月起强势反弹,并于10月达到年度峰值。这一高峰主要得益于国庆、中秋长假期的旺盛消费需求与秋季鲜活水产品的集中上市,共同推动了“金秋消费季”的市场行情。从具体品种价格表现来看:
贝类代表——牡蛎
2023年市场价格整体表现良好。进入2024年,由于养殖密度过高、育肥效果不佳导致品质下降,全年价格走势疲软。2025年市场表现进一步走弱,价格水平已低于2024年同期。
海水鱼代表——大黄鱼
多年来呈现价格逐年上涨趋势,2025年表现强劲。推动价格上行的主要因素包括三点:一是品质提升,大网箱、工船及围栏养殖模式推广使得产品规格增大、品质接近野生;二是主产区爆发隐核虫病,该病传染快、致死率高,导致产量收缩;三是大型企业纷纷入局大黄鱼养殖领域,注重品质管控与品牌建设,带动行业整体升级。此外,海鲈、金鲳鱼、多宝鱼价格平稳,石斑鱼价格下跌。
淡水鱼代表——草鱼
2025年草鱼价格较2024年有明显提升,但未突破2021年的历史高位。2021至2022年草鱼价格走高,源于疫情期间越南巴沙鱼进口受限(巴沙鱼是水煮鱼常用原料)。
PART.04
产销格局变化及展望
面对消费低迷、产能偏高与进口冲击的三重压力,当前产销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。餐饮市场持续不振,叠加家庭消费趋于谨慎,加剧内需疲软。国际方面,一些经济体通货膨胀,水产品消费下滑短期内很难得到缓解;国内方面,通缩压力、内卷加剧引起消费不振。我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,内销重要性凸显,进口连年增长对产业形成冲击,行业须主动做出调整。
崔和分析,当前水产养殖业也面临多重压力。生长端:饲料、人工及其他综合成本持续居高不下;市场端:国内水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,叠加进口水产品的冲击,进一步加剧了行业运行矛盾。从饲料端来看,2024年全国水产饲料产销量同比均出现下降,延续2023年以来的下降态势,预计不超过2100多万吨,同比下滑,跌幅同比变小。受饲料价格高企影响,部分养殖户转向投喂野杂鱼等以控成本。
最后,崔和从三个维度分析了水产品消费变化趋势。一是主要市场的消费真实性面临考验。中国、美国及欧洲作为全球核心进口市场,其消费增量的真实性与可持续性尚需审慎辨别。以美国为例,其对全球多国加征关税的行为并未有效提振本国出口,反而推高了国内通胀并扰乱贸易秩序。二是自然资源供给稳定,价格整体区间波动。主要渔业国捕捞配额稳定,为全球水产品价格提供了基本面支撑,使其延续区间波动态势。三是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重构。俄罗斯作为主要渔业生产国,正将市场重心加速转向亚洲,包括帝王蟹、鳕鱼及鱼糜在内的核心产品正持续涌入亚洲市场。与此同时,中、美、欧等传统主力市场的容量增长已明显放缓,日本水产品消费更是连年萎缩,而其他新兴市场体量较小,难以形成有效替代。在此背景下,积极引导全球年轻一代增加水产品消费,才是推动行业持续增长的真正动力。
崔和在总结中指出,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,行业仍积累了多重利好。一是,宏观环境优化。随着美元利率步入下行通道,通胀压力得到缓解,为水产品贸易创造有利条件;二是,国内市场与政策红利。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正持续释放规模效应,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将进提升供应链效率,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;三是,产业新动能加速形成。电商渠道保持快速增长,开辟新商业空间;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深度应用,推动全产业链降本增效;年轻消费群体引领的便捷化、个性化消费趋势,为加工水产品创造新增长点;四是,长期需求支撑。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有膳食优化的需求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,优质蛋白消费需求持续扩容,为水产品消费提供长期支撑。
最后,崔和强调,在当前新旧渠道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,水产行业需要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,通过产品创新、渠道变革和供应链优化,在挑战中开拓新发展空间。
END
